什么东西都有名字,对不对?碗是碗来筷子是筷子。社会现象当然也有名字,如五四运动,全球化。我们给一种社会现象起名字,给社会上的事物起名字,就是nominate, 中文译作“命名”。那么nominalism是个什么概念?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?
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起的名字,往往会发现:名字强调了一致性,通有性;把把个体化的、独特性、不同性的东西给忽略掉。比如说,”80后“这个词就是个好例子。”80后“是一个大陆的流行用语,它指的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一代青年。80后这种提法,在于强调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不同之处。流行文化的精英们指出80后青年的特点,比如喜欢新技术,喜欢网络语言,等等。80年后这个名字,假定了一种通常的现象,但其实当然不是这样的,80后的人群非常庞大,经济文化背景非常不同,并不都是具有所说的通有性。作为一种口语上笼统的说法,80年后这个名字可以站得住脚,但将它应用到具体的例子上,就不准确了。你不能说,因为某某人是80年后,所以他或她就怎样怎样。再说,难道70年后就与80年后有着如此大的不同? 一个1979年出生和一个1980年出生的人就存在着代沟?所以说,起的名字总是抽象的,把抽象的名字并不能完整地概括具体的事物的事实性, 具体事物真实性往往比抽象名字更复杂,名字概括中的各个个体的一致性,往往不像名字所说的那样高。总结来说,nominalism就是一种批判性的概念,可以译为“命名主义”,是带贬义的,这个词强调了抽象名字与被命名的真实事物之间的差异。
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把名字等同于真实的事物,不知道真实事物的复杂性。尤其是看待历史,更是容易被名字所蒙蔽。nominalism有一个特点, 就是滞后性。名字的出现,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。人们往往是用名字来代替对事物的理解。比如说,你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,你对于这段社会运动有深入细微体验,众多的是是非非,你都历历在目,你会觉得,整个动运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的,更不用说用一个名字来代替了。可是,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,你发现原来,过去的复杂经历,被后来的名字所简单化了,辛亥革命,在人们的眼中,就只是孙中山,就只是推翻清政府,而对于其中更多的挣扎,更多元的社会诉求,解决社会矛盾的多种方法论,包括非革命的方法,都被时间所淹没,没人问津了。以你的长时间的经历,你会觉得名字其实很不准确,但是,人们却总是固执地相信着名字。理解nominalism这个概念,你不需要活100岁才懂得原来辛亥革命的名字并不完全准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