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哥華的汽車圖騰

car-totem有一天,貴人遞給我保時捷跑車鑰匙,借我過把癮。在提不起速度的溫哥華市中心街道車流中行駛,它像一頭有脾氣卻不能發作的野牛。在我左右都是油光錚亮的新車,但偏偏我正前方是一輛非常舊款的豐田花冠(Corolla),暗淡蒼白的車身、生硬的造型、了無生趣地橫在我眼前,擋去我飛馳的宏心壯志。我不耐煩地朝它翻白眼,卻在不經意間見到了高聳入天的汽車圖騰。

1980年,溫哥華長大的Marcus Bowcott在卑詩省一家拖船公司工作。在工作中,他經常見到大批被淘汰的汽車被運往廢品工廠。他就在想:這些車是如何從慾望對象變成廢物的?在2015年,他的思考成為了一件公共藝術品。

這件作品將5輛小汽車疊加焊接在一起,汽車自上而下從大到小,款式從新到舊,最上面是90年代的通用汽車Tran Am跑車。Marcus把它們安放到一棵8米高的杉樹粗大樹杆頂端。這作品現被安裝在溫哥華市中心福溪(False Creek)附近繁忙馬路中間的綠色小三角地。這件藝術品名字是Tran Am Totem,我把它稱為汽車圖騰。

這些凌空的汽車高高在上,俯視著周圍穿梭的同類。保時捷也不及其壯觀,看來還是藝術更高。地面上車輛從它旁邊經過,就是對汽車圖騰的膜拜,印證社會的物質追求,堅定飛龍騰達的志氣。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Marcus用的車全是報廢車廠的免費捐贈。如果單為了頌揚物質價值觀,他為何不選2015年新豪華車?

有一個概念叫做「計劃報廢」(planned obsolescence),說的是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故意限制產品的壽命,或者故意讓其過時,促使消費者不得不購買更新換代的產品。這種做法在各個生產行業都極為普遍,精致的手機今年買兩年後就過時了,從高新科技產業最易看出這種規律。但如果沒有計劃報廢,一款產品怎麼用都不會壞,那就沒人買新東西了,那就沒有市場和經濟發展了。汽車本來的自然壽命要比市場給予的更長,但計劃報廢提早把汽車送進了垃圾場。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,許多消費者只是責備自己:為什麼我總趕不上形勢?

Marcus很直觀地把「計劃報廢」的副作用表現出來。他的圖騰看上去高大上,但用的是廢棄汽車,強調了消費品成為大量垃圾的現實,這就是資源不必要的浪費。一輛汽車疊在另一輛上面,一輛比一輛大,這是消費慾望隨著產品更新不斷膨脹;而且這種疊加似乎永無止境之勢。把汽車放在加西最普遍見到的杉樹樹杆頂端,那是真觀地表現這種浪費對於自然環境的壓力 。杉樹同時還提醒開車人,100多年前這裏沒有馬路;這裏是一片與史丹利公園一樣鬱鬱蔥蔥的杉樹林,希望開車人對環境要有敬意。

趁著紅燈的停頓,我仰望端詳汽車圖騰。其實,這5輛車作為代步工具的基本功能並無差別,或許只是消費文化把四輪工具浪漫化了,引導我們用過快的心陳代謝去感受世界。如果去除「計劃報廢」,我眼前的這輛舊式豐田車就是社會自然發展的常態,我借來兜風的保時捷,卻是環境資源透支的非正常產物。

社會經濟邏輯就是這麽奇怪,正常與非正常在大眾的社會認知中剛好是倒過來的。但不管道理在何方,此時此刻保時捷踩油門加速的快感才是真實。我嗖的一聲超過那輛花冠車,側眼見到花冠車司機平靜地看了我一眼,仍舊不緊不慢地和汽車圖騰一起消失在我的觀後鏡中。